夏夜的街头,总有一群人背着竹篓、提着袋子,穿梭在树林与河堤之间,仿佛在寻找什么宝藏。他们不是夜游的闲人,而是为了“知了猴”而奔忙的捕手。这种虫子,如今成了夜市上的抢手货,价格一路飙升,有人一晚就能赚个几千块,让人眼红不已。
在浙江余杭,一家面馆老板小陈早就看准了这个商机,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推出“知了面”,供食客品尝。他说,从六月中旬起,就有不少人开始上山寻找“知了猴”,到了七月初,需求量更是激增。晚上八点左右是捕捞的最佳时机,他总是在这个时候去收购。
青岛平度的市场上,知了猴的身价早已今非昔比。几年前,每斤才十几块,如今却高达百元。这背后,是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。在青岛西海岸,一位养殖户王培兵今年第一次迎来丰收,第一天晚上就捕获上千只,高峰期甚至能达到上万只。不过,这种好景并不持久,大约一周后,产量便会逐渐下降,直到八月才告一段落。
有人卖到两元一只,依然供不应求。这股热潮不仅让捕手们赚得盆满钵满,也让餐馆老板们尝到了甜头。在山东、江苏、安徽等地,不少摊贩在村头摆摊,迅速将捕到的知了猴转手卖给外地客商。一些店铺的销量甚至突破两万单,可见其受欢迎程度。


知了猴的美味,是其走红的重要原因。油炸、干煸、炒蛋,都是常见的做法。民间有句老话:“一只知了猴顶三个鸡蛋。”它的营养价值高,蛋白质丰富,口感独特,让人欲罢不能。不过,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适合吃。过敏体质的人要小心,肾病、痛风、肝病患者也需谨慎。
捕知了猴的热潮,背后是人们对美食的追求,也是对自然资源的重新审视。随着野生知了猴越来越难寻,人工养殖逐渐成为主流。这种变化,既带来了经济收益,也引发了对生态保护的思考。

夜幕降临,人们依然在山林间忙碌,只为那一份美味与财富。这或许就是生活的常态,有人在夜里奔波,有人在白天享受。知了猴的热潮,不仅是市场的反映,更是人们对生活态度的体现。